中国旅游文化与地理(中国历史与旅游文化)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旅游文化与地理,以及中国历史与旅游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及各区的主要特征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不同学者有着不同规划一下为具体举例介绍:
1、华北—华夏文化—古都古迹名胜旅游区
华北区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居于我国北部中枢地区,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两直辖市和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五省。华北是我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以北京和西安等古都为代表,是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种类最多,数量最丰富,分布最集中,质量最高的旅游区;
历史文化遗迹与名山海景浑然一体,也是我国以人文景观为主并具备多种旅游资源的旅游大区,该去平原广阔,交通发达,城市众多,首都所在,区位优势突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全国最具实力的旅游区。
华北旅游区地貌类型比较全,主要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冀北山地、山东半岛组成。华北区基本上都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冬季漫长而干燥、寒冷。大部分江河封冻; 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热同季, 陕西南部汉中盆地和河南南部属亚热带;春季干旱多风沙,秋季则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华北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一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 她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 也使得处于黄河之滨的华北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华夏文化的发祥地。
2、华中—荆楚文化—湖山峡谷旅游区
华中区位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是全国唯一既不靠海又无陆地国境线的旅游区。区内河湖胜景众多,名山峡谷特色鲜明,文化古迹丰富多彩,自然保护区原始独特,大型水利工程举世闻名,是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本区内山地分布较广多为区内河流的分水岭,形成较多大型河谷盆地。主要地貌单元有鄂西山地、两湖平原、鄂北山地等。本区地处中国中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且各时气候特征明显。冬季较温暖且少雨,夏季全区炎热而降水集中,春季温暖且气候多变,秋季天高气爽。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3、华东—吴越文化—江南山水园林旅游区
华东区地处中国的中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二省一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面积公约35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人多地少,城镇密集,文化、技术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全区旅游资源丰富,基础条件优越,组合优势显著,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有著名的长江三角洲平原。虽地势平坦但微地貌起伏,零星散布着岛状残丘。本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温夏热、降水沛均匀。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冬季在猛烈寒潮的侵袭下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
华东区为古吴越两国争雄之地。吴文化、越文化都起源于长三角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吴越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和精粹,不断丰富和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自三国吴大帝孙权定都建业,南北朝长期划江而治,沿江的建业、京口等市镇曾盛极一时。隋时修筑的京杭大运河极大地刺激了长江下游的发展,促进了扬州、常州等城市的极大发展。自唐至清,扬州在江南乃至全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4、华南—岭南文化—亚热带、热带山水景观旅游区
华南旅游区位于中国东南部,包括广东省、福建省、和海南省。本区面临东海、南海,海岸线曲折漫长,方便的海上交通为发展外向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本区成为中国经济率先崛起的地方。
本区地貌主要包括右江谷地、西江谷地、珠江三角洲、粤东沿海以及闽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岛屿。区内地表侵蚀切割强烈,丘陵广布。在长期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丘陵台地上发育有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另外,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和福建武夷山地区。
华南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以亚热带热带气候为主,多海岸海岛,四季温暖高温,一派南国风光。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其有三大主要来源。
一是固有的本土珠江流域文化。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由于本区开发较晚,之前常为流放之所,因此本区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岭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甚至是唯一通商大港,从而让外来文化给岭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5、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景观旅游区
东北区位于我国东北部,是我国纬度最高的旅游区。范围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处山海关以东的去取故称“关东”。
广阔的森林,夏粮冬雪的气候,以及滨海风光、山川湖泊、火山奇景、特有动物、极光与极昼夜现象等,构成了以北国风光为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清代前期满族文化遗存为代表的历史文物及以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风情,则构成了本区别具风采的人文旅游资源。
本区是东亚夏季季风影响的北部边缘地带,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冬季漫长严寒,北部冬季长达7~8个月,南部长达5~6个月,大地封冻积雪不化,呈现一派北国风光。
辽阔的东北大地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成半环状的三个带最外的一环是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构成的河谷谷底, 其内紧接着高度不大的山地,西以大兴安岭为主干, 东与伊勒呼里山、小兴安岭山地想姐,东有张广才岭、长白山地等。山河水环抱着松嫩平原和低湿的三江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关东文化是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外国文化三元文化基因的融合,其内涵丰富并不断发展和传承。 土著文化发展历史最长,区域特色最浓的也是土著文化,其文化精神实质是粗犷、豪放和刚健的文化心态;
中原文化是随着土著文化入主中原和中原人大量流入而形成的,并成为本区文化的主体;外国文化是因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外国移民的流入而形成的,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城市建设、宗教、经济、生活等方面却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6、西南—民族风情—奇山秀水、高山峡谷旅游区
西南区位于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的东侧,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岩溶景观发育典型,分布广泛;热带亚热带高山高原及峡谷风光独特,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特色突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较重要的一个区域。
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该区凭借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业必将进一步腾飞。本区包括广西盆地、贵州高原、云南高原、横断山脉大部等,其中贵州高原大部、云南东部在地质史上都是海洋环境,碳酸盐类沉积发育,石灰岩分布广泛,本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本区大部分位于亚热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云南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四川西部为高原气候区。云贵高原上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宜人。
西南地区因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交通闭塞,外来势力的影响较小,加之我国政府积极推行少数民族政策,注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使该区域少数民族的特色得以保存、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多样性最为点香的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
7、西北—丝路文化—干旱荒漠、绿洲旅游区
西北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该区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面积广大,资源丰富,属内陆型旅游区,是我国与中亚等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本区地貌的特点是高山夹大型盆地,盆地内戈壁流沙千里。如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夹准噶尔盆地;天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环抱着塔里木盆地。本区主要为荒漠环境,沙漠和戈壁分布面积甚广,特殊的环境早就了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差较大,日差较大尤为显著,所以荒漠内部的夏季有“早着棉、 午穿纱, 怀抱火炉吃西瓜”一说。区内的吐鲁番盆地因地理环境特殊,气候炎热异常,素有“火洲”之称。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西北地区的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欧的商业要道,也是一条东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路,并以沟通当时国际贸易最为突出。
8、内蒙—蒙文化—塞外草原风光旅游区
内蒙区范围为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从东到西直线距离2400多里,南北跨距1700 多公里。 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北邻蒙古、俄罗斯。是我国跨经度最多的省,区面积约118.3万平方公里。
本区地貌以高原为主,内蒙古高原坦荡开阔,微波起伏,在低缓丘陵陵间,分布有宽浅的碟形洼地。高原南部有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中段就是著名的大青山。大青山北坡平缓,南坡陡峭,是典型的断层崖,由断层陷落经黄河冲积而成为著名的河套平原,灌溉渠道交错,绿树成荫,阡陌纵横,美丽富饶,素有“塞外江南”美称。
内蒙古属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冬春季多风大,夏季温暖而短暂。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10 多个民族组成,具有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古老的蒙古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比如过的是游牧生活,住的是方便拆卸的蒙古包等等。蒙古族在吃的方面也与汉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爱吃炒米、奶茶、手扒肉。
9、青藏—藏文化—高原寒旱草原、冰雪旅游区
青藏区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省区。高原上独特的冰雪世界、高寒草原、湖泊热泉,以及高原、高山峡谷与原始森林等构成了本区奇异诱人的自然旅游资源,而具有原始色彩的藏族风情、宗教文化与礼制建筑又构成本区神秘诱人的人文旅游资源。
本区在登高探险、科学考察、民族风情旅游开发上独具优势,是一个极富魅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待开发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与南极、北极并称为“地球三极”。
这里不仅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而且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一片山的海洋。在这块高海拔的地方,雪岭横空,大河奔涌,蓝湖静谧,令人心醉神迷。
青藏高原最鲜明的气候特点为“高寒干旱” 。由于地势较高,使得其气温比同纬度偏低,高原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日温差大;全年分为明显的干季和雨季;干季风大,阳关充足、太阳辐射强。
强烈的太阳直接辐射使青藏地区地表和近地面空气白昼强烈增温,但夜间冷却迅速,一年内有较长时间出现政府温度的交替变化。
10、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海湾现代风貌旅游区
本区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其中香港和澳门分别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侧,而台湾则与福建省隔海相望。香港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约占3/4,中间的大雾山脉主峰海拔957米是香港地区的最高峰,平原只占1/4,耕地及池塘占9.2%,荒山瘦瘠地占 74.8%。
澳门半岛原为小丘陵地带,平地多为填海而成,占现岛面积的一半以上。台湾多山占全岛面积2/3,山脉集中分布在中东部,自东向西有台东、中央、玉山、阿里山等诸列平行山脉。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是我国东部地区最高峰。香港、澳门同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微冷干燥,春秋短两季不明显。
台湾中部被北回归线横穿,全岛属于亚热带—热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多风。香港、澳门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其文化是一种以中华文化为主, 兼容英国、葡萄牙文化的具有多元化色彩的共荣文化——中西文化。
香港、澳门现存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文物古迹,建筑物大都具有“以中为主,英葡结合”的特色。台湾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除岛上的当地居民外,大部分居民皆来自中国大陆,尤以福建为多。
什么叫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就是在了解旅游地理一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侧重掌握中国及不同等级旅游区旅游业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特色,对其重要景区及旅游线路有所了解。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自然绚丽,景观多姿,位置适中,形胜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习俗迥异,土产丰饶,工艺绝伦,风味佳肴,名扬海外。由于中国旅游资源的无比丰厚及其巨大魅力,中国旅游业起步虽较晚,但在兴旺发达的世界旅游业中,却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旅游地理也有专业的课程指导,主要就是介绍旅游资源及地形特征的。
中国旅游地理的论文
中国旅游地理
主题:中国丰富多样的旅游景观与文化特色。
摘要: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自然绚丽,景观多姿,位置适中,形胜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习俗迥异,土产丰饶,工艺绝伦,风味佳肴,名扬海外。由于中国旅游资源的无比丰厚及其巨大魅力,中国旅游业起步虽较晚,但在兴旺发达的世界旅游业中,却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旅游,丰富多样,美丽奇特,历史文化。
正文: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多种功能。以地貌景观而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整体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且我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再以旅游气候资源为例,中国不仅有纬向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南北既有四时如春的繁花似锦的美景,又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和高纬地区的避暑胜地,还有银装玉雕的冰雪世界,以及可避寒趋暖的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绚丽多姿。
著名的五岳(恒山、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是中国山景的代表。许多奇异的山石以鸟兽物象喻景,加上绘声绘色的神话传说,使许多山石更富神秘色彩。如 承德的磬锤峰、武夷山的玉女峰、桂林象鼻山、雁荡合掌峰、黄山莲花峰等属中尺度的造型山景。 小尺度乃至微尺度的山景,如厦门万石园笑石,普陀双龟听法石,东山岛风动石,黄山梦笔生花,路南石林中的象踞食台、凤凰灵仪、孔雀梳翅等。
中国江河如织,从涓涓细流的山涧到坦荡宽阔的大江皆有。在众多的河景中,尤以桂林—阳朔间神奇的漓江和雄伟磅礴的长江三峡为佼佼者。饱含诗情画意的富春江,恰赛人间仙乡的九寨沟,咆哮奔腾的黄河峡谷,潺潺流水隽永幽雅的北京西山樱桃沟,均系别具情趣以水景为主体的不同尺度的旅游资源。中国拥有大小湖泊2万多个,尤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驰名于世。许多湖泊因其风光明媚而具有疗养与旅游价值。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与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太湖与五百里滇池,美如碧玉的洱海,天山天池、赛里木湖和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湖,到京都侧畔的昆明湖,都是著名旅游胜地。中国现有的海滨旅游胜地有大连、北戴河、烟台、青岛、普陀、厦门、深圳、澎湖、崖县,目前正在开发与待开发的尚有辽宁金县、兴城,河北昌黎、抚宁,山东海阳,江苏连云港,福建湄州岛、崇武,广东大鹏湾、珠江口,广西北海等。其中有避暑胜地,也有难得的避寒胜地。
中国具有世界上特有的奇花异木,珍禽贵兽。珍稀特有动物资源,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黄腹角雉以及扬子鳄等,均为中国特有种。银杏、银杉、金钱松、台湾杉、白豆杉皆珍稀孑遗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中,中国占世界总科数的53%,其中不乏古老类群和特有种,如珙桐、香果树、昆栏树、连香树、鹅掌楸、水青树等。
一些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区, 如黑龙江扎龙鹤乡, 江苏与青海鸟岛,福建鸳鸯溪,云南大理蝴蝶泉,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有动植物生命摇篮之称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景色奇秀而新辟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列入联合国组织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的长白山、卧龙山和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等等,都是发展旅游的得天独厚的地方。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历史古迹遍及各地。中国历史上作为中央王朝的京都或封建割据政权首府的,从禹都阳城到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不下百余处,其中安阳市、北京市、西安市、洛阳市、开封市、南京市、杭州市居于显赫地位,被称为中国七大古都,遗留古迹最多,西安与北京几乎平分了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的帝都历史。举凡宫殿、园囿、稷坛、陵寝、王府、第宅、寺庙、道观等,大多集中在京城及其郊区,成为人文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名城。
历史与文化之间有渊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的文化遗存中,宗教文化影响深远,五台、普陀、峨眉、 九华是中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圣地, 厦门南普陀、宾川鸡足山、泉州开元寺、杭州灵隐寺等,亦终年香火不绝。寺庙、道观、经堂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精华,而造像、壁画、碑碣、题楹等也极富文化价值。敦煌莫高窟、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大同云冈、洛阳龙门、永靖炳灵寺、固原须弥山、庆阳北石窟、巩县石窟、大足北山与宝顶、剑川石宝山、杭州飞来峰石窟等是吸取印度阿旃陀石窟艺术精华,结合华夏民族特色再创造的艺术结晶。石窟内珍藏着大量雕塑石刻和壁画,是一座座历史文库和艺术文化瑰宝。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服饰装束,民风习俗,节日喜庆。每个民族都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因此我国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许多兄弟民族能歌善舞,习俗奇异,居室别致,服饰精美,尤以内蒙古、新疆、云南、贵州、西藏、四川等地开展民族风情旅游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关于中国旅游文化与地理和中国历史与旅游文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